11月12号,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一股份”)将接受上交所科创板IPO上会审核。公司保荐人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拟募集资金为15亿元。
MEMS探针卡作为强一股份的核心产品,此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占全球近15%,国产探针卡厂商市场占有率不足5%,强一股份占据3.93%,市场空间几乎见顶的情况下仍进行扩产,募资用于扩产的资金为12亿元。与国际厂商在技术与市场占有率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扩产后的产能是否能进一步消化有待定夺。此外,本次的募投的另一项目包括总部建设与研发中心建设,而强一股份目前尚无自有房产,现有生产经营场所均为租赁,且苏州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地亦为租赁场地,日后的生产经营稳定性有待商榷,
据上会稿披露,强一股份的24项核心技术中,两项来源于吸收创新,非自主研发,该技术与本次募投产品皆有关,不仅如此,上会稿披露的在研项目中,多项涉及公司核心产品有关的技术正在研发。强一股份声称有关技术国内领先,但目前,国内多家厂商或推出了3DMEMS探针卡,或MEMS探针卡已在存储芯片领域成熟应用。是否领先也许需行业专家评估,而非单方面理论上的说辞。另外,强一股份在资金管理和子公司信息公开披露上存在一些疑问,如实控人向强一股份拆借资金,上交所问询后未披露具体整改措施和细节,境外子公司具体注销原因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强一股份的前五大客户收入比重在一直上升,存在客户集中度高,依赖单一客户的情形,第一大客户B公司出售的收益占比24年飙至34.93%,远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FormFactor(17.1%)的2倍,此外强一股份依赖第一大客户B公司,报告期内,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中等水准,若客户未来经营没有到达预期,这种高毛利率是否可持续存疑。另外,报告期内,强一股份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从49.14%攀升至64.27%,核心原材料高度依赖境外厂商,不仅如此,实控人控股的南通圆周率为强一股份第一大供应商,并与南通圆周率存在业务转让的情况。
强一股份是一家服务半导体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企业,聚焦晶圆测试核心硬件探针卡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强一股份具备探针卡及其核心部件的专业设计能力,拥有自主MEMS探针制造技术并能够批量生产、销售MEMS探针卡的厂商。基本的产品为MEMS探针卡、悬臂探针卡、垂直探针卡。这次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3亿元用于苏州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据上会稿披露,在强一股份产品与国际厂商的对比中,FormFactor的2DMEMS探针卡装针数量最高可达64,000支;耐电流最高可达1,800毫安;测试间距最低可达40微米。Technoprobe装针数量最高可达50,000支;耐电流最高可达1,500毫安;测试间距最低可达40微米。中华精测装针数量最高可达50,000支;耐电流能力未披露;测试间距最低可达50微米。而强一股份装针数量最高可达38,000支;耐电流能力2,000毫安;测试间距最低可达50微米。
此外,2018年以来,全球前十大厂商占据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的80%以上,其中前三大厂商均为美国,FormFactor、意大利的Technoprobe以及日本的MJC,合计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根据TechInsights的数据,2024年度,MEMS探针卡的前五大厂商市场占有率分别为Technoprobe市占率31.35%,FormFactor市占率27.76%,MJC市占率17.79%,JEM市占率4.22%,强一股份市占率3.93%。2024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接近全球的15%,但国产探针卡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占比不足5%。
对此,上交所要求其说明境内外探针卡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并结合与同行业公司在经营业绩及规模、产品丰富度、工艺环节覆盖度、价格分布情况、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的比较情况,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引发监管对于强一股份与国际巨头真实实力差距的担忧。
强一股份回复称,在经营业绩及规模方面,公司与全球前五大厂商仍存在一定差距。相比于全球前五大厂商,公司近年营业收入增长显著,尤其在中国大陆市场发展良好,虽然公司尚不具备面向全球客户的综合经营能力,但随公司的慢慢地发展,预计在境外市场亦具有发展空间。在产品丰富度方面,相较于全球前五大厂商,企业成立时间短,MEMS探针卡起步晚,在前述产品方面与相应龙头厂商任旧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不断的发展,公司经实现了较为全面的产品布局。
然而,理论上的分析并不能够减小实力间的差距,作为技术企业,首要的竞争力就是技术实力,若未来强一股份在技术上未能追赶上国际厂商,那么与国际厂商的竞争力就显而易见,加上国内同行业的追赶,届时市场空间及增长性对强一股份来说可能越来越难。
于此同时,本次的募集资金包括苏州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其中,场地租赁投资1,656.00万元,场地装修投资2,457.00万元,设备投资12,063.50万元,软件投资453.00万元,预备费831.00万元,研发费用12,539.50万元。而近三年研发费用为4,604.11万元、9,297.13万元、7,853.73万元、6,706.25万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3,318.54万元、14,461.40万元、22,218.45万元、16,463.53万元。
上交所要求其说明单位现在有租赁房产期限、租赁方及是否已完成租赁备案,能否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及募投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引发监管对于强一股份募投项目是否能稳定实施的担忧。
强一股份回复,截至本回复出具日,强一股份现有租赁房产均未完成租赁备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未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手续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因此,出租方或其他第三方均不能以房屋租赁合同未办理房屋,租赁备案手续为由主张房屋租赁合同无效,未办理租赁备案事宜不会对强一股份根据房产租赁合同约定使用该等房屋构成实质性法律障碍。并且,强一股份与房产出租方合作关系良好,预计未来不可能会出现续租问题,能确保公司生产经营及募投项目实施的稳定性。
据上会稿披露,强一股份目前拥有核心技术24项,其中两项技术来源于吸收创新,这两项技术分别是“高陡直光刻胶膜制造技术”和“钯合金电化学沉积技术”,而这两项技术涉及2DMEMS、2.5DMEMS探针制造,与强一股份的核心产品以及募资产品皆有关。同时,强一股份目前在研项目有12项,而有多项在研技术与MEMS有关。如,2.5DMEMS探针性能提升研究,极端测试环境下垂直式MEMS探针卡开发,垂直MEMS探针卡性能提升研究等。
对此,上交所要求强一股份说明,公司核心技术与可比公司比较分析其技术优劣势;认定其属于“业内领先”“业内先进”的依据是否充分。引发监管对于技术是否先进的担忧。
强一股份回复称,在下游客户应用方面,强一股份的产品覆盖了大部分所应用芯片种类的国内龙头或领先厂商的典型芯片产品,但与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境内的市场渗透率还有进步空间,对于境外市场的拓展存在比较大差距。在产业化成果方面,强一股份产品种类相对全面,最高技术指标与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不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经多年发展在非存储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尚需对存储领域的客户和应用加深理解,同时在不断地研发投入中已经逐渐缩小与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并给出有关技术间的对比,如HBM高并测DRAM晶圆测试探针卡开发,此项目实现参数为:最小测试间距60微米,耐电流最大1,000毫安,装针数量达6万支,针尖水平≤30微米,针位置度±5微米,实现晶圆测试2次接触解决方案。此项目在最小测试间距、装针数量以及接触次数与业内已知领先参数存在一定差距,在耐电流、针尖水平度以及针位置度优于或等于业内已知领先参数,属于业内先进水平。
事实上,技术之中的参数某些特定的程度代表了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先进与否还要最终看产品的性能指标,其最终会表现在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具体营业收入上,然而强一股份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相对领先,但与国际厂商的对比中,差距似乎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强一股份在资金管理和子公司信息公开披露上存在一些疑问,首先实控人曾向强一股份拆借资金,招股书披露,实控人周明在报告期外曾向公司拆借资金,利息15.31万元迟至2022年才清偿。这种行为明确违反了《公司法》,对此强一股份回复称,已修订资金管理制度并整改,但在问询函中却未披露具体的整改措施及细节。
此外,强一股份的全资韩国子公司曾因涉嫌泄露商业机密被调查,在22年8月注销,强一股份称:与公司无关,系员工个人行为。事实上,在韩国强一注销前,韩国强一却因涉嫌违反防止不正当竞争及保护商业机密法被立案调查。
报告期内,强一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6,663.80万元、5,221.34万元、9,817.61万元和8,634.72万元,占采购总额的占比分别是49.14%、40.19%、60.67%和64.27%,发行人解释称主要系采购探针卡所需的PCB、MLO、贵金属试剂、探针及机械结构部件等。对此,上交所询问了强一股份各类原材料、设备供应商集中度,单一供应商采购占比较高的具体情形,对强一股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强一股份回复,公司为保证探针卡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倾向于与少数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合作,使得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商集中度相比来说较高。目前,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较为稳定。
据上会稿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从49.14%攀升至64.27%,核心原材料如PCB、MLO及关键生产设备均高度依赖境外厂商或其境内分支机构,境内可替代厂商寥寥无几。
招股说明书显示,南通圆周率2021年4月才成立,2022年就一跃成为强一股份第一大供应商,当年采购额2756.98万元,占比20.33%,即便2023-2024年占比降至13.03%、7.67%,仍稳居前五大供应商之列,此外,南通圆周率27名员工曾任职于强一股份,包括曾任强一股份董事、生产副总经理的何静安,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招股书显示,南通圆周率2021-2024年累计亏损超1.5亿元。与此同时,强一股份与南通圆周率存在业务转让的情况。
据悉,2022年,强一股份以294.85万元的账面价值,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转让给南通圆周率。但在2025年IPO申报期间,却突然通过追溯评估发现该业务价值达2140万元,差价1845万元直至此时才通过补偿协议追回。
上交所要求说明剥离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主要考虑及背景,履行的决策程序、交易定价依据及实际支付情况,并结合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与强一股份探针卡业务的关系,说明业务的转移及相关业务布局影不影响强一股份的业务完整性,是不是满足行业惯例;与强一股份重合或具有关联关系的股东、自强一股份处离职并入职南通圆周率员工的详细情况;结合相关股东入股、相关员工入职南通圆周率的协议约定,说明是否为一揽子协议,后续是不是真的存在特殊利益安排;
强一股份回应称,因主要客户的真实需求而于2022年至2023年承接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相关业务,招聘了相应的设计人员,在按照每个客户要求进行设计后委托专业制造商进行生产。为更好聚焦公司的探针卡业务,企业决定不再大面积主动进行功能板、芯片测试板的承接,不再需要相应设计能力,因此公司考虑不再聘用有关人员,但向有关人员提供了南通圆周率作为工作的选择。
报告期内,强一股份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据营业收入的占比分别是62.28%、75.91%、81.31%和82.84%,客户集中度较高。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对B公司的毛利率高达61.62%,较别的客户平均毛利率(35.45%)高出26个百分点,较同行Technoprobe(41.8%)高16.39个百分点。
对此上交所要求其说明说明发行人与B公司关联销售的公允性,是不是真的存在利益输送行为,发行人的业务获取方式影不影响独立性,发行人是不是具备独立面向市场获取业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