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氢法学堂》第十一讲中,我们讲到从历史长河来看,诸多氢能行业的惨痛教训,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这些反面教训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提醒我们在氢能发展的道路上应当汲取前人的经验,把“血的教训需转化为法的智慧”,通过立法稳定性破除政策波动、全链条权责法定堵塞责任真空,构建氢能产业的安全防范系统,以更加谨慎、理性和合作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挑战,追求安全、稳定与可持续的发展。在《氢法学堂》第十三讲中,我们将对输氢管道国内、国外正面和负面案例进行剖析。在氢能产业方兴未艾的关键阶段,推动输氢管道正反两面的案例教育,实质上是为氢能行业注入一种基于实践的集体智慧与反思精神。它既是对过往奋斗足迹的尊重与总结,更是面向未来高水平发展的主动赋能。通过这一种方式,我们得以在肯定成绩中坚定信心,在剖析不足中明晰方向,最终汇聚成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行稳致远、迈向成熟与卓越的共同财富。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其建设及运营具有三大积极意义。
能源供应与调配:将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高效输送至东部地区,显著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局面,优化了区域能源消费结构,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沿线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时,促进了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在输气管道建设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环境保护: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大规模使用,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东部地区煤炭等高污染能源消耗,明显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技术突破:首钢京唐成功攻克氢脆损伤、低温韧性等6项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发B/X42/X52/X60/X65MH全系列输氢管线钢,覆盖纯氢及掺氢高压输送场景,并通过权威机构相容性检测。
对氢能产业意义:填补国内空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模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为跨区域氢能输送提供核心“钢铁骨架”,支撑国家氢能战略落地。
突破点:宝钢高性能无缝防腐输氢管通过澳大利亚项目严苛审核,实现国际市场“零突破”。产品具备超高纯净度、均匀组织等核心指标优势。
战略价值:与亚洲首套深地盐穴储氢套管形成“储运一体化”解决方案,技术闭环提升综合竞争力;标志着中国从“材料进口国”向“技术标准输出国”转变,为全球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样本。
2005年11月2日,兰成渝输油管道成都至重庆段发生泄漏事故。事故主因是管道穿越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超出了设计预期范围。泄漏原油对周边土壤、水体导致非常严重污染,清理修复工作难度大、成本高昂,影响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事故导致管道停输,给公司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注:此案例虽为输油管道,但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风险管控、环境影响及应急响应教训对输氢管道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1年某月,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位于山东淄博的一条厂际输氢管道发生氢气泄漏并引发闪爆。事故虽未造成重大人员受伤或死亡,但导致周边区域短暂恐慌,部分设施受损。
材料与设备老化:事故管道服役时间比较久,存在潜在的材质性能退化(如氢脆敏感性增加)或连接部位密封失效风险;
应急处置与公众沟通:事故暴露出在氢气泄漏初期预警、快速隔离及周边居民沟通方面存在不足。
教训:凸显了对在役老旧输氢管道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材料性能监测、预防性维护升级以及完善应急预案和公众沟通机制的紧迫性。
2010年7月25日,美国密歇根州基林输油管道破裂,约320万升原油泄漏至泰马克河,成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陆上输油管道泄漏事故之一。
事故影响:导致非常严重环境污染,大量原油流入河流,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清理工作耗时数年,耗资巨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及对管道安全的深切担忧,极度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
事故原因与教训:事故源于管道长期存在的缺陷和老化问题,运营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隐患。暴露了美国在管道监管和维护方面的漏洞,促使美国加强安全监管与法规建设,强制要求运营公司提升管道检测、维护、管理及应急响应能力。
2007年,比利时安特卫普-鹿特丹氢气管道因地面沉降导致法兰接头与阀门应力集中引发氢气泄漏,造成损失约100万欧元。
多头管理责任线家机构职责重叠,均假设“他人负责检查”,导致关键隐患未被识别;
动态风险评估缺失:未能有效监测地质沉降与周边施工活动叠加带来的风险,泄漏可能已持续数周未被发现。
(三) 美国加氢站管束拖车爆炸事故(操作违规与标准缺失,此案例虽非长输管道,但涉及高压氢气储运安全,教训深刻)
事故经过:操作员未经审批维修充氢设备,沟通失误引发泄漏,泄漏的氢气(约250公斤)遇点火源发生爆炸,导致加州近九成加氢站停运长达4个月。
输氢管道是氢能产业的“血管”,其安全与效率决定着产业的生命力。正面案例证明中国已在材料与工程领域跻身全球前列,而国内外负面事故则发出严厉警示---
材料自主化是根基:首钢、宝钢的成功案例印证,抗氢脆、高强韧的先进管线钢是输氢安全的核心前提,必须持续投入材料研发与工艺优化。
法规标准体系亟需完善:加快制定输氢管道动态沉降监测、生态损害保证金、老旧管道强制评估与升级改造等专项制度;强化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覆盖设计、建设、运营、维护、退役各环节。
管理与氢能法治文化是保障:国外氢能产业一度监管失效、国内齐鲁石化暴露的运维问题都指向一点:氢能时代的安全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制度与文化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实施严格的风险动态评估与监控,强化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与社会沟通水平。我们要把“首钢的创新力”与“比利时的立法与管理效能”紧密结合,打造安全的输氢“动脉”。
综观国内外输氢管道的正反案例,我们清晰地看到,安全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正面案例彰显了我国在材料研发、工程建设与国际竞争力上的卓越成就,为大规模氢能输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然而,国内外触目惊心的负面事故犹如警钟长鸣,深刻揭示了材料失效、地质风险、监管缺位、运维疏漏、责任真空及应急短板等系统性挑战。这些案例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积极地态度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输氢“动脉”,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制度”双轮驱动之路。一方面,要持续深耕材料科学,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巩固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另一方面,亟需加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权责清晰、标准严明、监管有力的氢能法规制度体系,将动态风险评估、预防性维护、强制升级改造、生态损害追责等关键环节法治化。同时,必须将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严格培训、规范操作、高效应急和透明沟通,筑牢安全防线。唯有如此,方能在氢能产业蒸蒸日上的浪潮中,将历史的教训真正转化为护航氢能安全的智慧与力量,确保氢能行业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产业顺利转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